专业概况
专业优势与办学特色
公路交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截止2001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已达到 14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1.9万公里,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目前,“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的建设正在进行,“7819”规划已通过审批,到 2010年,国道主干线系统建成后,公路交通运输可初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公路交通基本可以实现现代化。
公路交通事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国产的筑路与道路养护机械难以满足高速公路日益发展的需要,与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形势更为严峻。现代高速公路路基和路面铺筑的特点是工程作业量大,技术标准高,施工质量严,没有现代化的筑路机械和相应施工技术的支持,高速公路的建设是无法实现的。我国筑路机械在机械工业中是一个相对年轻却又发展十分迅速的分支,已成为支撑我国公路交通发展和各种工程施工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其产值、利润、创汇在机械行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目前,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所需的筑路机械,其高端产品绝大部分靠国外进口,国家每年要花费数十亿美元。因此,不论从发展我国自己的筑路机械工业,还是从运用和掌握现代机械化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的角度来看,现代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对筑路机械和机械施工技术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迫切需要建设一个高水平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公路交通现代化建设培养一大批科学研究、设计制造、运用维修等工程机械机电液一体化方面的高质量、高层次人才。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借鉴和总结其他院校办学经验和特色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战略需求,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人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引进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形成了以焦生杰教授为团队带头人的一支老中青相结合、技术职称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教学科研队伍。
本专业立足培养具有一流素质、完全能适应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需要的机电液一体化高级技术人才。经过多年建设,在师资力量、实验设备、科研水平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已具备相当的实力,成为我国工程机械机电液一体化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
(1)机液与电液控制技术研究
(2)工程机械整机计算机控制技术研究
(3)非接触传感器技术及其电子系统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研究
(4)自适应和优化控制技术
(5)实时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6)公路施工机械智能化、机器人化的研究
本专业将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始终致力于对教学体系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和改革;非常重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下工夫,提出着眼学生职业生涯,以就业为导向,抓紧、抓好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坚持特色办学,突出专业特色,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结合专业硬件和软件条件,整合教学内容,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构建开放灵活的动态课程体系。为配合课程改革,本专业加大了特色教材的开发力度,在多年课程建设和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为反映本专业和技术应用发展的成果,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编著了十余部公开出版的教材,如《工程机械机电液一体化》、《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分析及故障诊断》、《工程机械底盘及其液压传动理论》、《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等。教材内容紧跟国际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突出了本专业的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在教学内容上,以工程机械前沿技术发展为依据,紧跟工程机械技术的最新发展,注重基础理论、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技能训练的紧密衔接,调整、充实、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终生教育打好基础。在教学方式上,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根据学生知识水平,重点解决核心课程、难点课程的教学,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识规律,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适度引入了技术的最新进展,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
(3)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些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本专业全体教师的积极努力下,依托“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高速公路机械化施工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了“电液比例压力流量压力控制系统”、“电液伺服阀实验台”等一批教学科研试验设备,开设了与各主要课程相配套的实验,其中综合性试验和设计性试验达50%以上,以注重创新性人才培养。使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4)创建“教学、科研、实习、就业” 四位一体化基地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为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丰富学生实践教学内容而与校外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的教学基地。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先后在三一集团、徐工集团、柳工集团、西安筑路机械有限公司、陕西中大集团等多家国内工程机械知名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利用这些单位的先进生产手段、技术装备和经营管理方式,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实践教学的内容,是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学校和社会联系,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联合办学的重要举措。
本专业一方面与这些国内大型工程机械企业进行全方位的科研项目合作,另一方面在安排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通过提前引导学生进入科研课题,使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加强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锻炼了科研能力,提高了学生就业后工作的快速适应性。也使企业对学生有比较充分的了解,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通过上述途径,本专业与这些国内大型工程机械企业从项目联合逐步结成全方位合作的战略联盟,创建了集“教学、科研、实习、就业” 四种功能于一体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了本专业、学生、企业各方共赢的局面。
(5)强化毕业实习环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毕业实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完全部课程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大学在校理论学习成果的一次综合检验。通过实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相接轨,缩小理论与实际工作之间存在的差距,激发学生努力进取、开拓创新的积极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依据毕业生就业单位和岗位需要,本专业结合指导教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设置毕业设计题目,题目数量为毕业生人数的120%,实行学生、教师双向选择,保证一人一题,每年题目更换量不低于30%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强化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面对当前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和教学实习经费不足的严峻形势,如何搞好毕业实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遇到的一个实际困难。为此,我们在学生毕业实习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加强横向联系,把学校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联系起来,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减轻了办学经费不足的压力。
(6)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开展网络教学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各位教师除了重视课堂及实践教学环节外,近年来还积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开展网络教学。目前已经建设了陕西省精品课程《液压传动》、陕西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测试技术》、长安大学精品课程《测试技术》等网站,开设了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授课视频、作业习题等网络教学资源。团队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期间,除了每周定时在设计教室指导之外,还通过网络和学生交流,这样既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又增加了对学生的指导时间。

  地址:中国 西安市南二环路中段    邮编:710064
版权所有: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   技术支持:西安泽瑞有限公司